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陈星
(资料图片)
“好风吹我衣,春色已粲然。东村闻酒美,买醉上渔船。”
八百多年前,陆游在成都的官塘下船登岸,饮酒作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广都江上作》;今天,人们循着青石板路、茂林修竹再游官塘,依然会为鸟语花香、蛙声满塘沉醉。
说起今日的农村,人们多见的是美景,但花红柳绿的背后,是经济飞速增长、人才回乡创业、粮食连年丰收。
5年内村集体经济增长六七十倍;“空心村”变成“共享村”;水稻亩产最高达780公斤……农村快速发展,有什么秘诀?4月中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跟随财政部对四川的乡村振兴情况进行采访,寻找答案。
官塘村乡野景色
秘诀一:财政资金做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在四川天府新区,官塘村、火石岩村、钓鱼嘴社区和龙回社区共同构成了官塘村级片区,而官塘村是片区的中心村。
就是在这个片区,短短5年内,村集体经济收益实现了惊人的增长。其中,官塘村从2万元增长到158万元,增长78倍;火石岩村从0.982万元增长到64.4万元,增长64倍……
这样亮眼的成绩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但财政资金以怎样的方式投入农村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在正兴街道(官塘片区隶属于正兴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时建看来,财政投入要起到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天府新区从2019年就开始探索在该片区开展城乡融合片区规划,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撬动社会资金约3.67亿元,探索打造国际会展小村,形成集商务会议、精品展览、特色餐饮、住宿休闲、原乡风光等为一体的全方位会展及文旅服务。2023年初,片区已成功创建2A级景区。
官塘村蜀锦展览
拿到钱该怎么用?朱时建认为,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据了解,近5年来市区两级财政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投入,统筹整合各类财政资金约1.1亿元,用于支持官塘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就拿修路来说,五六年前,村民们因为路不好,出门卖菜都费劲。火石岩村的致富带头人龙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忆,以前村民大多用的是摩托车或三轮车,一下雨道路泥泞,通行不便。“第二天要到集市上卖菜的村民,只好在前一晚就把菜挑到路边寄存在别人家里。”现在村里的路又平又宽,大家再也没有为这些担心过。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基础设施建好了,人居环境改善了,企业和城里人才愿意到这来,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要素才能平等流通。”朱时建感慨地说。
农商文旅产业新业态的打造,吸引了更多人回乡创业。今年53岁的官塘村村民李云昌就搭上了这班创业快车。
凭借一手好厨艺,年轻时的李云昌常年在外打工。眼看着村里的建设越来越好,旅游业不断发展,李云昌动了自己开店的心思。去年李云昌投资了几万元在自家闲置房里开了一个小餐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年收入比打工时翻了好几番。”李云昌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官塘村目前已经引进7家企业,加大对周边商流、客流的吸附力与捕获率。谈起未来,李云昌憧憬满满:“最多再有两三年,就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游客来得多,我们的腰包也会鼓起来。”
秘诀二:打造“共享农庄”,盘活“空心村”
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打造产业发展的新载体与新模式,张河村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新道路。
张河村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农业博览园核心区。曾经的张河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依赖传统农业,产业单一,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周边资源也被闲置下来。2018年天府农业博览园的落户为张河村带来了人流和产业。如何支撑天府农业博览园“永不落幕”?如何实现流人变留人、普田变旺田?如何实现空村变兴村、弱镇变强镇?成为摆在面前的发展新问题。
发展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为此,新津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引进一批带团队、带资金、带流量、带项目的头部企业打造张河果园子共享农庄,孵化出不二乡村餐吧等一批新项目新业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张河村了解到,自建设项目开展以来,地方财政依托天府农业博览园项目辐射对张河村进行连片打造,统筹乡村振兴转移支付资金等19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近10亿元投入乡村。
如何盘活“空心村”?张河村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
张河村第一书记朱玲向记者介绍,2018年8月,张河引入途远(装配式建筑供应商)、途礼(旅游特产分享电商平台)、途家(线上客流导流平台)、斯维登(线下酒店管理运营平台),为民宿建、管、运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盘活社区周边闲置多年的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打造了“互联网+共享农庄”,让“闲资源”变为“活资产”。
共享农庄的植入彻底激活了张河村,农民变成了股民,农房变成了客房,农品变成了礼品。
张河果园子“共享农庄”
朱玲介绍:“当年的张河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没办法靠自身力量导入产业,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新津文旅集团的支持。”张河村以18亩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占股20%),新津文旅集团以现金和22亩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占股80%),共同投资建设共享农庄。
所谓“共享”,包括村民们拿出房屋等闲置资源,通过梳理、收储以及专业平台的运作投入到民宿产业;而共享厨房则是在周末或旅游旺季,让达标入选的村民厨房向餐厅提供特色菜品,既能很好地缓解餐厅旺季忙不过来的窘迫,也减少了农民自己运营餐厅的风险,还能平衡淡旺季的供应,一举多得。
其中,村集体的利益链接机制是“保底+分红”。“目前张河村每年实现31.5万元的保底收入。”朱玲说,部分村民将自己的闲置房改造成民宿,张河村周边众多的农特产品、非遗产品上线到途礼电商平台售卖,形成了“非标民宿+体验农场+特色餐饮+自然教育+社区营造”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就这样,张河村慢慢从一个“空心村”变成“共享村”。成都途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总监郝建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现在的入住率能达到85%以上,最近从周一到周五都是满房,周六周日更是预订到了下个月。”
数据显示,2022年张河村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益从2017年的3万元增加到70余万元,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
秘诀三:实现差异化补助,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保障粮食安全是财政支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川作为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记者见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成行”的成片高标准农田,颇为壮观。
永丰村高标准农田
作为“天府粮仓”示范区核心区域,永丰村有耕地6320亩,九成以上种水稻。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介绍:“今年3月底我们全面完成了对3100亩高标准农田的提质增效,包括沟渠维护、道路修缮、土壤改良等,这项工程得到了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川省财政厅副厅长李世宏介绍,由于地理条件各不相同,四川各地农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差异很大,为调动地方种粮积极性,四川省建立了差异化补助和分级分类负担机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粮大户进行补助。
李世宏向记者介绍:“原来我省高标准农田补贴,中省财政每亩补助1500元,市县财政每亩补助1500元。今年开始,我省探索实施‘两个差异化’补助办法,一方面按照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分类实行差异化补助,另一方面按照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高原区域类型实行差异化补助。实行差异化补助后,中省财政每亩补助水平将提高至少200元。同时,保持市县财政每亩投入水平不降低,全省高标准农田整体补助水平也就相应提高。”
有了补助资金,建成了高标准农田,永丰村的粮食亩产大幅提升。在2009年建设高标准农田之前,当地水稻平均亩产只有500公斤,2022年达到700公斤,片区最高可达780公斤。
本文图片均由每经记者 张蕊 摄
每日经济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