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认的字
篝(ɡōu)、萌(ménɡ)
(资料图片)
澄(chénɡ)、澈(chè)
旖(yǐ)、旎(nǐ)、瑞(ruì)
莱(lái)、垠(yín)、顷(qǐng)
峨(é)、燕(yān)、缀(zhuì)
徘(pái)、徊(huái)、渺(miǎo)
二、会写的词语
陪衬、徘徊、篝火、诗兴、油然、萌动
澄澈、漂泊、天涯、旖旎、无垠、巍峨
胜地、点缀、不可胜数、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烟波浩渺、乐此不彼
相映成趣、离乡背井、碧波万顷
三、多音字
燕:[yān](燕山) [yàn](燕子)
四、近义词
( 孤单——孤独 ) ( 陪衬——衬托 )
( 气派——气势 ) ( 萌动——萌芽 )
( 澄澈——清澈 ) ( 漂泊——流浪 )
( 旖旎——柔美 ) ( 点缀——装点 )
( 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
(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
五、反义词
( 萌动——消亡 ) ( 澄澈——浑浊 )
(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
( 离乡背井——安居乐业 )
六、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人,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一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笔耕不辍。
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代表作有散文集《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朗润园随笔》《天竺心影》等。
七、课文简析
(一)问题探究
1、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要写山呢?
写山是为了过渡。先由月亮总有山、水陪衬,引出下文写山,再自然过渡到第四自然段对故乡苇坑上面的月亮和水中月亮的描述。
2、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趣事?
躺在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爬上柳树摇知了;白天用嚼烂的麦粒粘知了;在苇坑边看月亮;夜晚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
3、作者原本要写的是故乡的月亮,却又叙述了许多童年趣事,这样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1)故乡的月亮是思乡之情的载体。作者早年离家,远离故土,这些童年趣事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思念故乡时不能忘记的一部分。
(2)这些童年趣事大多发生在月亮升起前后或跟月亮有关,如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等。所以,写童年趣事不但不多余,反而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佳句赏析
1、“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第三自然段)
运用对比的写法,“到处都是”水与上文“从来没见过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水月相衬的景象是十分常见的。衔接自然,引出下文。
2、“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第三自然段)
运用对比的写法,将故乡的几个大苇坑与唐诗中描绘的洞庭湖作对比。“虽......但......”表示转折关系,说明几个大苇坑尽管在气势上比不过洞庭湖,可在小孩子眼里也算十分广阔了。
3、“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第五自然段)
运用对比的写法,通过将世界各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说明故乡的苇坑、夏夜的月色,那时那刻的景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三)课文中心
课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作者对故乡和几十年生活经历的回忆,真切地抒发了对故乡月亮的思念以及对离别许久的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关键词: